一副“膏药”两种熬法———锦里、琴台路仿古风格的对话
锦里一条街建成后,和琴台路形成两条仿古街、映衬锦官城的格局。同时,也形成了两街鲜明的特色对比,值得品味。昨(3)日,古建筑专家、锦里的规划和主要建筑设计者李918博天堂和本报记者就两条街的风格比较进行了侃谈。
记者:锦里一条街是武侯祠的一部分,总投资1000多万元,是以三国文化为依托,集参观、购物、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民俗休闲区,与上海的新天地等省外步行街有异曲同工之妙。虽然小巧玲珑,但体现了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。而琴台路因汉朝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而得名,坐落在成都西郊风景区,定位于商业步行街,由许多珠宝、餐饮商家经营,两条街均为仿古建筑,视觉上却迥异,人们很自然地将它们进行对比,多认为“各有千秋”,但“各有千秋”太笼统,需要细品。
李918博天堂:锦里一条街长350米,宽2-4米,层高只有一二层,以黑、白、灰为主色调,既体现了蜀汉时期的文化内涵,在入口处保留了一些汉代的建筑特点,又带有典型的成都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,与武侯祠主建筑的主体风格相一致。特别是在装饰上采用了大量的木材,全部是使用小青瓦,加上青砖铺地,更为古朴、真实,有亲切感。琴台路我也参加了局部设计,整条街总长度有500多米,宽24米,多为二三层楼房,有的甚至多达四层,开间大。在文化公园东门的对面,有一排汉阙,鲜明地体现了汉代的建筑风格。原来的规划风格是灰色,后来因为大量珠宝店的进入,在外观上有金碧辉煌之感,遗憾地运用了大量的涂料,注意看,就会发现失真的尾巴。
记者:外地游人来四川,锦里、琴台路都去了,认为琴台路看起来似乎要华丽些,规模浩大些,建筑在传统中凸显了大气。把琴台路说成大家闺秀,锦里说成小家碧玉,不一定妥当,但锦里建筑块头与琴台路比明显“缩水”,但很亲切。明清式的建筑风格看起来并不宏伟,却浓缩了一种生活格局,这种小巧的设计方式更亲近寻常百姓的心理,感觉很温馨。因此有游人觉得,锦里更适合平民游览、娱乐。
李918博天堂:锦里一条街从功能上划分为餐饮文化区、客店府第文化区、锦绣文化区、民间艺术展示区,四个区动静分明,其中的蜀锦文化区是核心部分,中心区设有锦里广场、锦绣馆、戏楼和诗词艺术墙,旁有濯锦溪,两边水池作涤锦之用,代表古蜀文化的精华,也寓意成都在古代又被称为锦官城。这里,四川特色的名小吃、工艺品、川茶、川菜、川酒、川药、川戏和蜀锦等代表蜀古文化的东西应有尽有,张飞牛肉、煮酒坊、皮影戏、诸葛连弩等有个性的东西比比皆是,再加上小商小贩、糖画、锅盔、蒸蒸糕等各种地道的成都小吃,不仅吸引外地游客,还会让本地人前来消费。可以说,真正是在打一张响亮的“文化牌”,市场前景看好。琴台路作为一条商业街,有相当的文化氛围,但珠宝业与餐饮业的结合,有一种中上层消费的饮食和装饰文化格调。
记者:站在消费的角度,锦里肯定是“平民化”的,针对旅游这个市场,不会贵得离谱。比如,锦里有蜀绣、三大炮这些极富四川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小吃,再加上武侯祠的旅游号召力,这条街开在这里恰到好处。从某种角度看,锦里除了和消费市场结合起来外,也是在为四川作旅游活广告,所以质量与特色是锦里必须保证的。而琴台路定位在中高档消费,有位朋友曾和我开玩笑说,那里有家餐馆,真是吃得“钱响”。但话说回来,在琴台路那样的环境下就餐,的确很惬意,也拜得客。其实,这两条街都有它发展的空间,类型不同,定位不同。作为外地游客,到琴台路看看,体验另类巴蜀风情是很值得的。而锦里则能通过地域特色的纪念品等的消费,拉动四川特色旅游产品市场,这是琴台路不具备的。
本报记者何声涛张珏娟
|